校友简介
吴清江 烟台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1996级校友
吴清江,男,1976年11月出生,山东德州人,军队某科研院所直属单位副主任,教授,大校军衔,陆军党创中心研究员,南京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2022年度时代楷模骨干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育教学研究等各级各类重大课题16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近些年来,先后被评为军级单位优秀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青年英才,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二等功和一等功各1次。
暮春至,法桐树冠的绿由浅变深,层层叠叠,铺排满头顶的每寸天空。浓绿蜂拥而至,清风迎面拂来,每年的此时此刻,吴清江都会在营区的林荫路上走几个来回,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朝气蓬勃的清新之气。
吴清江自言,他独爱绿色。绿色给人以低调、踏实、热情和期冀,生命的饱满与厚重完全可以在一片透亮的绿叶中得以体现和升华。他恰似那片绿叶,不争辩,不造作,只是默默地把自己融入四季,奉献给他所钟爱的国防事业。吴清江说,战士的思想如同这绿色回廊,总有暮色四合的时候,他愿做一束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展现出最耀眼的生命风华。
携笔从容 立志报国
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造就了胸怀坦荡、性格豪放的鲁北人。1976年,吴清江就出生在这里。也许是男孩儿的天性使然,亦或尚德爱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熏染,他自小就爱舞抢弄棒,打打杀杀,对金戈铁马、戎马倥偬的武将军崇拜有加。13岁那年,招兵干部下乡宣传,威武的绿军装和亮闪闪的红帽徽深深地吸引了他,从此,一个绿色的从军梦在他心里扎了根,从青葱少年走到壮硕青年,从未舍弃。
1996年,吴清江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军队院校。然而,由于视力的原因,他与梦想擦肩而过。带着深深地遗憾,他来到黄海之滨,就读烟台大学。这所号称中国十大美丽校园之一的滨海大学,有着铺满阔沙的海岸线、姿态优雅的老师、热情如火的同学和五花八门的选修课,这令他眼前一亮,一条平和恬淡的人生之路在他面前缓缓铺开。然而,梦想如同不定时的闹钟,即使身处宁静的港湾,也难免惊扰清梦。他经常问自己:难道我的人生梦想就此远去了吗?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他利用业余时间选修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还选报了武术班,参加了军事爱好者联盟,没事就泡在图书馆查阅军事名人传记,关注国际国内形势、跟进军事发展动态……既然无法成就梦想,那就让他成为永远坚守的爱好吧!
新千年,大学毕业的吴清江来不及展开未来规划就涌入就业洪流,在披荆斩浪中寻找他的人生定位。由于综合素质过硬,一个月之内,他与3家单位达成了合同意向,速度之快令同学们不无艳羡。2000年4月初,他从实习单位回到学校,做好了与青岛一家大专院校签订就业协议的一切准备。然而就在此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济南军区来大学招人了!这条消息不亚于春之惊雷,瞬间震醒了那个蛰伏已久的绿色梦想!我还有救——他迅速整理了所有就业材料,全力以赴地面对人生至关重要的抉择!第一轮材料筛选,他非常幸运,从近千人中脱颖而出,进入20强。第二轮面试,来自部队的主考官问他:军队跟文学作品描述的很不一样,既艰苦又累,甚至有生命危险。你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选择军队,就是为了报国,我死都不怕,累点算什么!主考官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三轮体检时出了点小“插曲”,这让吴清江终生难忘。身高体检显示裸高几乎接近173cm,而特招宣传中明确告知173cm以上才可以做指挥官。在吴清江眼里,只有指挥官才是真正的军官。情急之下,他将那个女军医从一楼追到六楼,并宣誓式地“威胁”她:必须得给我重新测量,否则我绝不离开诊室半步,你也不能离开。女军医先是佯怒,后又哑然窃笑,故作严肃问他:你当真想好了要当兵?不后悔?当真!绝不后悔!他回答的干脆利落。她笑笑,又重新测了一次,确认是173,就提笔将172改成173,又掏出私章,仔细地按下去,在改动处加了证明。
吴清江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军装。在七月流火的青岛金沙滩,他留下了人生第一张军装照。梦想懵懂、青涩,然而却如此真诚、感人!
基层任职 打牢根基
吴清江入伍后,在济南陆军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军事训练。对一个地方大学生来说,要想顺利通过军区和学院规定的考核标准,非常地不容易。济南陆军学院地处腊山山坳,夏天温度近40℃,冬天则长期处于零下十几度,用“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来形容这段生活,一点都不为过。2000年12月,吴清江作为大学生队代表参加全院军事体育竞赛,在100m短跑、200m短跑和400m障碍赛中获得2个冠军,1个亚军,为大学生队赢得了尊敬和荣光。荣誉的背后是艰辛地付出。吴清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不满足于一般的达标标准,他要的是优秀,是出类拔萃!投弹是他的弱项,他向班长取经,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发力技巧,并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地练,最终赶了上去。为提高5km越野赛成绩,冰天雪地里他只穿短裤背心,环腊山跑一次7.4km,他每天都跑,脚打了血泡都不间断。除了军事训练,他还注重发挥自身特长,参加军校大学生艺术节,在当地报纸刊物发表小说、散文,为连队战士补习功课……等等。训练的艰苦,让不少地方大学生望而却步。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陆续递交退伍申请。然而,吴清江却依然顾我,不为所动。当兵就是来吃苦的——他之所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因为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努力,值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军校里多一份磨砺和付出,工作中就多一份经验和成熟。离开大学生集训队后,吴清江被分配到烟台警备区工作。起先,区里把他分到直工科工作,那里是司令部机关,是很多人想进的“好”单位。然而不到一个月,他就向科长提出,要求下基层连队工作。科长一头雾水:表现好好的,怎么要下连队呢?吴清江直言:机关是指导基层的,对基层不了解,根本不可能干出高水平的机关工作。在征得区领导同意后,吴清江来到直属警卫连,在那里,他从排长干起,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很快被评为优秀大学生带兵干部。两年里,他从排长到副政治指导员,再到政治指导员,从一名地方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进而成长为优秀的基层指挥军官,他的努力和付出,使他成为基层干部中的佼佼者。时任警备区直工科科长的王进所同志日后谈起吴清江,他说:“他是大学生干部中首个当上基层连队主官的,单从这点来看,足以看出组织对他的器重和信任。更为可贵的是,他以情带兵做的好,这一点对地方大学生来讲难能可贵。战士过生日,他自己花钱买蛋糕,他还辅导战士考取军校,帮助一些要到地方就业的士官班长通过国家自学考试。如果没有一颗爱兵之心,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面向战场 百炼成钢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在担任基层政治指导员期间,吴清江潜心理论,躬身实践,进很快步。2002年12月,在警备区组织的政治指导员授课竞赛中力拔头筹,这让区领导刮目相看。实际上,吴清江心里最明白,军队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很难真正全面、深入掌握它。鉴于此,他暗自下定决心,要继续深造,通过系统学习政工理论,走出一条自己擅长的、对部队基础建设有贡献的从军之路。2003年9月,吴清江考取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研究生,师从范开明教授。范教授以严厉著称,做他的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学习意志。在范教授严格要求下,吴清江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2006年9月,他又考取了范开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一学又是3年。
时光荏苒,2009年6月,吴清江来到某科研院所工作。有了6年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累,再加上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这对吴清江而言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吴清江担负的任务有所转变,组织演训演练成为他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埋头研究,精心设计演练方案,力求达到“信息主导、贴近实战、军政融合”的演训目标。他先后承担了“战剑-2010”、“淬剑-2010”、“铸剑-2010”、“战剑-2011”、“铸剑-2011”、“战剑-2012”、“铸剑-2012”军政基础强化训练和综合演练的组织领导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他积极贯彻新的训练模式组织演练,由其设计的战时政治工作方案因“预案实”、“科目新”和“考核严”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工作之初,吴清江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就像当初矢志不移追逐自己的梦想一样。他兢兢业业,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一步不落,在朴实的岗位上着手谱写军旅人生的华美篇章。
旗帜引领 践行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强军事业日新月异,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新时代10年,是吴清江成长最快的10年,也是对他触动最大的10年。10年中,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擂鼓催征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吴清江的研究领域涉及战斗力软性关键指标的量化问题,是一个令各国军队都感到有重重挑战的世界性难题。步入新的工作岗位后,吴清江借助文理兼容的自身优势,充分释放主观因素的创造力,积极投身这一基础性重大课题,展开了富有前瞻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他申报成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破解了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与政治工作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一体融合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政工软性指标的量化模型,设计了认知工程模型的开发原则、开发流程及关键技术,努力为我军特色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具有先导价值的启发性学术思考。
2019年,吴清江成为陆军党创中心研究员。面对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复杂形势,面对推进改革转型繁重任务,吴清江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从军委总部到五大战区,从上级机关到一线部队,从科研院所到边关哨所,吴清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座座军营。2022年,吴清江所在团队被表彰为时代楷模,鲜花、掌声、媒体采访接踵而来。作为骨干成员,他载誉而行,继续向着强军生长,向着胜战冲锋。
岁月不言,时光不语,回首已是23个春秋。作为一名老兵,回首来时路,最不能忘却的还是母校的悉心培育。在烟台大学,专业课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选修课养成了广博巧思的创新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锻炼了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都为他在部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回首来时路,感恩母校;展望新征程,强军再冲锋。愿烟大学子奋斗不怠,愿烟台大学英才永续!